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聚集

热点聚集

全球唱响绿色转型主律旋

时间:2021-01-05 09:46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球的运转节奏,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然而,在经济和社会活动遭遇重创之际,全球绿色转型的热情依然不减。多国在2020年推出疫情后的“绿色复苏”计划;油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持续“遇冷”;风电、光伏保持高速发展;氢能异军突起,多个绿色制氢项目在全球范围内上马;在年末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多国明确了净零排放目标,令“碳中和”成为年度关键词。

  展望2021,已经成为全球主旋律的绿色转型将奏响更强音。

  ●多国公布净零排放目标

  “碳中和”成年度关键词

  “碳中和”无疑是2020年全球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确定了净零排放目标,其中尤以中国和欧盟的时间表最受关注。

  中国于9月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欧盟则在年末提升了原有的减排目标。另有智利、巴西、新西兰、日本、韩国、瑞典等国也都作出承诺,将在未来几十年间实现净零排放。

  就连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如bp、壳牌、道达尔等也都“官宣”了各自的净零排放目标。

  显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触发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的反思,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重塑则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世界各国在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同时,也将重振气候治理、建设可持续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风电加速驶向深海

  浮式海上风电“走红”

  受技术和成本限制,多年来,浮式海上风电一直未能规模化发展,截至2019年装机尚不足百兆瓦。然而,2020年,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越南等多国先后宣布加入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大军。

  有分析机构预计,未来5年内,浮式海上风电将成为全球市场投资“热土”,到2030年和2040年底,全球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将分别突破20吉瓦和70吉瓦。

  巨大的开发潜力令人兴奋。bp、壳牌等传统油气巨头也纷纷“下海”,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快速进入市场。

  不过,再次选择以补贴的形式促进行业发展,能否真正帮助浮式海上风电降低成本、尽快实现平价上网,仍然令业界担忧。

  有研究公司预计,到2040年,全球浮式海上风电成本才有望与目前的陆上风电成本持平,降至40美元/兆瓦时左右。

  站在发展的风口,浮式海上风电业如今更需思考的是如何不断降低成本,积极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真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有力支撑。

  ●政府招标规模急速扩大

  全球光伏跑出“加速度”

  2020年,以色列、希腊等国先后宣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土耳其、波兰等国更是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投资,不断扩大光伏装机规模。

  事实上,此前,诸多欧洲国家曾因财政压力过大,不得不削减对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如今,经过“去补贴”后的沉寂,世界各国政府又重燃对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的建设热情,普遍采取公开招标的模式吸引投资。

  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波兰、希腊等国家招标规模不减反增,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也紧跟热点,招标容量均在吉瓦级左右,菲律宾甚至公布了超2.5吉瓦的光伏项目拍卖计划。

  为了解决补贴难题,多国政府鼓励光伏企业和电力公司签订长期购电协议或差价合同,采取低税率或退税等税收激励措施来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

  在光伏老牌和新兴市场的共同促进下,预计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118吉瓦。

  不过,这仍不能满足全球碳减排需求,有分析认为要达成碳中和目标,全球每年的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明年的光伏市场或将迎来更大的“狂欢”。

  ●氢能异军突起

  多国“百舸争流”

  2020年是全球化石能源逐步式微的一年,也是能源界“新星”氢能保持“闪耀”的一年。

  这一年,全球多国争相宣布重金投资氢能产业。7月,欧盟发布《欧盟氢能源战略》,计划到2030年拥有40吉瓦生产能力,到2050年将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12%-14%。法国、德国、西班牙等纷纷发布国家级氢能路线图。预计未来10年,欧盟各国的氢能产业投资规模将达到数百亿欧元。11月,英国提出将投资2.4亿英镑于制氢设施建设,到2030年实现5吉瓦的低碳氢气生产能力。在亚洲,日本、韩国也已加快氢能布局规划。

  国家级氢能战略频频出台,跨国企业也积极“跑马圈地”。壳牌、bp、道达尔等国际大型油气企业均在推进各自的氢能项目落地。

  消费领域也不甘示弱,能源、化工、制造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蓬勃兴起,氢燃料电池汽车快速抢占市场,氢动力火车、船舶、卡车等新兴交通工具掀起研发热潮。业界普遍认为,氢能带来的清洁变革或许比预想更快。

  不过,正如数年前的可再生能源,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氢能当前依然面临基础设施尚未规模化、应用产业集群不成熟、“绿氢”项目盈利难等诸多问题。

  ●对抗气候变化共识加深

  全球主要碳市“箭在弦上”

  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热搜,一向存在感颇低的碳交易市场在2020年也迎来了“暖阳”。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碳市场,已成为该区域推动企业减排的“利器”。2020年,在欧盟委员会一再提高气候目标以及各国不断出炉的“绿色经济复苏”政策刺激下,欧盟碳价多次突破30欧元/吨的历史高点。

  韩国、新西兰等亚太地区国家的碳市场,2020年也一改往日的低迷。在韩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后的一个月里,韩国碳交易市场价格明显上扬,而随着新西兰逐步收紧碳排放交易配额,新西兰碳价预期也将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北美地区,加拿大作为主要化石能源出口国,年底宣布将对现行碳交易体系进行改革,以提振低迷多年的碳交易市场,尽管加拿大多年来并未成功兑现过气候目标,但此轮碳系统改革却是北美地区碳交易中少有的积极举措。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碳交易市场也已蓄势待发,多年来碳市场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多地铺开,2021年将成为全国性碳市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年份。在全球碳交易逐步“破冰”之时,我国必将成为推动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力量。

  ●产量、需求双降

  “去煤”脚步越来越快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追求“碳中和”的双重“打击”下,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地位急转直下。

  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印度等国的煤炭产量大幅下跌。欧盟不断推出“绿色新政”,更是令煤炭成为“高气候风险”的代名词。德国、希腊、波兰等国加速关停煤电设施,明确煤电“退出”时间表。

  即使在曾经的消费“热门”地区,煤炭的处境也颇为艰难。煤炭消费大国印度在过去两年里,煤炭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放开外资准入门槛也未能缓解困境;日本、韩国等则将淘汰煤炭的进程一再提速。

  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创下近75年来最大降幅,煤炭需求同比下降约5%。多家市场机构预测称,未来5年内,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位置很可能被天然气取代。

  不过,2020年困境重重的煤炭短时间内并不会离开历史舞台。作为盛行了数百年的能源,煤炭至今仍是最具成本优势之一的能源品种。但煤炭将以何姿态迎接变革,仍待时日一窥究竟。

  ●国际油价坠入深渊

  市场前景仍不明朗

  在新冠肺炎疫情、“欧佩克+”减产博弈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油市在2020年经历了历史性失衡。3月,减产谈判破裂促使沙特单方面发起价格战,国际油价应声暴跌30%,至30美元/桶附近,石油市场进入了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至暗时刻”。

  4月,疫情蔓延导致石油供应严重过剩,沙特、俄罗斯和美国三大产油国之间的较量也达到临界水平。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在4月20日甚至首次跌至负值。

  5月开始,全球部分国家解封并开始复工复产,能源需求有所回升但幅度有限。“欧佩克+”新一轮减产协议正式生效,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也破天荒加入减产队伍,全球重要产油国“减产保价”的积极性终于有所体现。

  下半年开始,尽管油价仍然低位徘徊,但市场整体走势较为平缓,直至“欧佩克+”12月初达成了“2021年起缓慢放松石油产量限制”的决定,油价在12月10日才再次站上50美元/桶。

  不过,油市想要摆脱颓势似乎并不容易。一方面,欧美国家疫情反复可能影响资本对石油领域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油价回升会让“欧佩克+”的减产出现摇摆。2021年,国际油市依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传统油气巨头

  加速绿色转型

  2020年,以bp、壳牌、道达尔为首的传统油气企业,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向“更经济、可持续”的领域,绿色转型不断提速。

  事实上,受需求和价格双双低迷的影响,2020年,化石燃料资产普遍大幅贬值,全球最大的几家石油公司首季度就被迫筹集了超过320亿美元的新债,这迫使他们进一步深思如何可持续发展。

  bp、道达尔、壳牌是推进绿色转型最为积极的油气巨头,三家公司都作出了2050年净零排放的承诺。bp计划10年内将油气产量削减40%,并每年在低碳领域投资约50亿美元,同时加速转向低碳能源解决方案,包括大力发展氢能。该公司计划到2030年在某些地区的蓝氢和绿氢市场中占据10%的份额。

  道达尔则计划每年投资2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清洁技术,并承诺到2030年拥有20%的可再生能源资产。

  壳牌的目标是未来几年,在清洁燃料、可再生能源和电力进行的投资能够获得“两位数”的收益,到2030年代初成为全球最大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