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公益|立邦为爱上色:上海诞生150米超长彩绘墙

时间:2022-12-10 17:51 来源:立邦集团

为爱上色

  机器轰鸣声中,登高车缓缓上升,站在车厢内的墙绘艺术家Max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他操控着手柄,在位于阜新路上的一座高16米的居民楼外墙上作画。在他笔下,一名宇航员正划着龙舟驶向月球。

  杨浦区彰武路从四平路到阜新路路口,有一面长150米的小区围墙,围墙对面就是同济大学。这幅名为“同舟共济”的墙绘,邀请了60名周边市民共同参与。

  Max是“为爱上色”公益合伙人团队的一员。这是一支用色彩来传递爱的团队。多年来,“为爱上色”以关爱儿童和保护动物保护为主题,邀请来自全世界122位艺术家走进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完成214幅大幅墙绘,用艺术唤醒人们对公益项目的关注。

  在上海,“为爱上色”多年来先后在杨浦区四平街道、徐汇区凌云街道、普陀区真如街道以及浦东新区的陆家嘴街道、川沙新镇等地留下了38幅墙绘作品。今年又选定10面墙进行创作,为上海的城区更新带来新色彩。

  用色彩点亮城市角落

  11月19日一早,位于彰武路上的同济新村围墙外开始聚集起参加墙绘的志愿者。60位公益合伙人由家住周边的居民、同济大学学生、立邦员工以及路过的居民志愿者组成。他们在150米长的围墙外站成一排,或站或蹲,细细描绘家门口的这一方彩色天地。

  同济大学实验学校的五年级小学生梁瀜和妈妈一起蹲在墙边,用刷子在艺术家勾勒好的画稿上涂色。梁瀜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画画,美术课经常得高分,但是在雨中作画给她带来不少麻烦。“刚刚刷上去的颜色还没干,就因为雨水而滴落下来,只能画完后再修补一次。”

  家住鞍山路310弄的盛美琪牵着4岁的外孙女冒雨前来。“我自己从来没有画过墙绘,但这面墙我们每天都会路过,我想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动手美化我们自己的家园。”除了前期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外,还有许多路过的小朋友也即兴加入创作队伍中。

  画面上“同舟共济”的场景,与现实中众人合力创作墙绘的画面相互呼应。“同舟共济的主题源于同济与四平社区之间多年来的互动。”四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杜娟表示,今年以来街道结合美丽街区建设,将环同济未来生活原型街2.0版的建设从赤峰路延伸到彰武路和密云路,年底前将完成两个街区的更新和美化,明年还将启动国康路的改造。

  创作以前,“为爱上色”团队与四平路街道合作,走进社区、校园聆听人们的想法。艺术家Max将当地有名的同济大学赛艇队元素与“为爱上色”的关爱儿童主题相结合,创作出身着宇航员服装的孩童划着龙舟驶向月球的画面。

  这个作品分为高墙和长矮墙两部分。高墙的设计既有我国航天事业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有奔月的梦幻色彩。而沿街长矮墙的设计则更加细化‘共济’的概念,通过众人赛舟的场景表现‘合力’。因为这幅作品本身也是众人合力来完成的。”Max说。

  在城市中,并非所有的墙面都适合做彩绘。创作前,专业团队都要先到现场勘察。墙面要面积足够大和干净,位置显眼,最理想的是平整的水泥墙面或白色涂层墙。前面有遮蔽物的不行,登高车架设空间不足的不行。创作时间至少维持一周,不能影响居民出入……

  找到墙面后,下一步是挑选合适的艺术家,把设计手稿带给居民看。“《同舟共济》的设计图很早就已设计好,因为疫情而延期了开工。然而正是因为共同经历了疫情,大家对这个主题产生了更强的共鸣。”

  进入创作阶段,要在高墙上用登高车进行创作,对艺术家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幅画要放大到数十倍来画,每个艺术家的习惯不同。较常用的方法是用投影把设计草稿投影到墙面上,再勾勒轮廓线。而有的艺术家则在脑子里完成初稿,徒手在墙面上还原。

  近年来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居民有了更多的参与欲望,“为爱上色”也选择了一些长矮墙进行绘画,由艺术家来勾勒线条,居民上色,连一两岁的孩子都可以参与,最后再由艺术家进行最后修饰。这样的模式也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亲手美化自己所生活的社区。

  目前,“为爱上色”在全国完成了214幅墙绘,上海有38幅,用灵动的色彩点亮城市的角落。

  一面墙背后的“合伙人”

  Max是来自宁夏银川的艺术家,2006年开始进行涂鸦艺术创作,2021年在“为爱上色”合作艺术家Woojs的推荐下加入公益合伙人团队。如何能发动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来参与这项公益项目?立邦中国集团品牌中心副总裁吴雅琳坦言:“刚开始就是靠一个介绍一个。”

  前两年,项目的“公益合伙人”以墙绘艺术家为主,为扩大公益项目的影响力,团队开始在全世界找艺术家、插画师及设计师。曾合作过的艺术家达到122位。“近年来我们在艺术家们的圈子里有了知名度,不少有公益心的艺术家会主动找到我们。”

  2016年,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Milo为张江一所幼儿园创作了墙绘《童年梦》。2019年,阿根廷艺术家在同济新村503号一栋居民楼外墙上完成作品《拥抱》,画面中一个小女孩沐浴在春日阳光里,飘逸的头发散开后开出五彩的花朵。

  “在邀请艺术家的过程中,墙面施工、差旅费等由项目的公益基金支出,但艺术家到偏远地方创作都是不收设计费的,这源于艺术家本身对这个公益项目的认同。”完成一面墙绘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克服重重困难,这个过程很不容易。

  除了艺术家以外,每一面彩绘墙的背后,还凝聚了许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付出。

  老旧小区外墙年久失修容易发霉,在艺术家创作之前,需要有专业人员铲掉发霉、起皮的部分,上腻子找平,这样画出来的墙绘才能长期保留。墙面的底层处理,就是靠立邦的志愿者来完成。去年,“为爱上色”走进云南大理的诺邓镇小学创作墙绘。由于当地都是山路,团队把涂料运到学校的时候,最后一段路没有办法使用交通工具来完成,志愿者们只好借驴子和马来把材料运上山。

  在城市里画高墙的时候,登高车是必要的辅助工作。今年,“为爱上色”在上海西藏南路和陆家浜路口选定一面高墙进行创作,是迄今国内最高的一面墙绘。“墙体太高,需要一种特殊的登高车,每天的费用是平时的好几倍。后来登高车公司知道我们是做公益的,就优惠租给我们使用。”

  作品完成但感情还在

  在“为爱上色”的创作过程中,人数最多的“公益合伙人”就是当地居民。在墙绘创作的半个月里,他们陪伴着艺术家创作,见证一面墙绘作品诞生的全过程。

  去年,“为爱上色”在上海陆家嘴的东昌新村绘制一面长30米的矮墙。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从北京来的艺术家两条腿上全是蚊子包。周边许多居民和初中生都纷纷加入共创队伍里,和艺术家一起完成墙绘。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陈爷爷,他每天早上起来看到艺术家在工作,就自己用手机给他拍照片。十几天下来,老爷爷的朋友圈里记录下了墙绘每一点一滴的变化。“看到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发生着变化,居民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的。”

  多年前,项目曾邀请一位阿根廷艺术家Grace到四川成都,给玉林社区的居民画墙绘。艺术家坚持要到玉林社区租一间房子住下来,跟当地居民成为朋友,并在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手稿设计。在墙绘画到一半时,由于长时间工作,Grace生病发了高烧,附近的邻居给她熬姜汤。后来Grace完成作品离开时,玉林社区还专门办了一个“游园会”,做各种成都特色小吃让她品尝。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艺术家还与当地社区的居民保留着感情。今年,玉林社区的居委主任联系“为爱上色”团队,说小区里有一面矮墙褪色严重,还想请Grace回去帮他们绘画。

  墙绘作品完成了,但彼此的感情还在。“这项公益项目能持续坚持这么多年,正是依靠每一个环节上各种‘公益合伙人’无私的付出。” 吴雅琳说。

  面对挑战仍不言放弃

  Max所负责的这面墙原本计划在10月完成,但由于疫情原因,只能延期到11月进行。完成一面墙绘,对于工作人员和艺术家的考验,往往来自外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每年初,团队都要飞到各地选墙面,然后邀请艺术家创作,沟通画的主题和手稿。到项目开工实施的时候,往往是最炎热的夏天。

  今年“为爱上色”在成都创作墙绘时遇上大暴雨,艺术家在当地待了一个月,等到可以施工时,又是高温曝晒的天气。“因为担心再次赶上暴雨,艺术家每天都顶着烈日赶工期,居民看了不忍心,劝他休息,但他仍继续坚持。”

  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为爱上色”的项目大多延期至6月才陆续启动,艺术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到各地进行创作。一位从澳门来上海的艺术家,每次往返两地都要隔离一段时间,但她却没有放弃参与这个项目。

  墙绘完成后,更大难点在于如何让它持续“保鲜”。暴露在室外的墙绘,很容易因紫外线照射而掉色,艺术家们在完成创作后会涂上一层罩光清漆,使成膜后的漆面更加致密,污渍也因此不易附着。最近,“为爱上色”还发布了首款数字文创藏品,将大型墙绘收藏进手机里,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公益项目。

  近年来,“为爱上色”在持续演进。许多艺术家到偏远地区画墙绘的同时,还会留下来给当地孩子上课。2022年,“为爱上色”共为26所学校捐赠美术器材,累计捐建390间美术教室,并为超过387名美术老师开展专业的美术培训。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