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6日·中国苏州 | 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
6月24-26日·中国苏州 | 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
1384100
6月24-26日 1384100

前沿引领 数字赋能
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

6月24-26日 江苏苏州

  盛夏江南,绿盖叠翠,飞阁流丹。6月24–26日,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在江南名城苏州盛大召开。来自国家部委以及清华、复旦、浙大、北化、江南大学、上海交大、北科大、中科院海洋所、海化院等全国约200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涂料上下游企业的近3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绘中国涂料行业未来技术发展新涂景。

0I3A0071.JPG

  本次会议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主办,以“前沿引领,数字赋能”为主题,深入探讨涂料技术创新发展、新型智能涂层及特种功能性涂料、新型绿色低碳涂料的应用研究、AI技术赋能涂料工业前沿探索等相关前沿技术及未来科研创新发展议题,落实国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涂料行业科技创新的要求,推动涂料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涂料相关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涂料行业“人工智能+”行动,深化产学研用对接交流,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以数字赋能推动发展涂料行业新质生产力。

0I3A0077.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杰致辞

0I3A0075.JPG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李永亮致辞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李永亮,工信部赛迪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世名科技中央研究院院长陈德,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丁艳梅,浙江大桥油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磊楠,山东乐化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孝忠,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惠正权,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勇,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效玉,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仁,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申亮,江苏兰陵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铮,等行业领导、专家教授、涂料上下游企业家、技术负责人、高校科研院所师生等出席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还得到了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悉骋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苏州吉人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新威凌金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都化工(昆山)有限公司、江苏华伦化工有限公司、仲恒衡器(苏州)有限公司、上海朋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巨发颜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大会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桂泰江、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刘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申亮、中远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会成、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委刘宪文、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效玉先后主持。

  开幕式及第一部分大会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高端装备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桂泰江主持。

0I3A0070.JPG

0I3A0072.JPG

共1条图文
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在苏州圆满落幕
06-27 09:30:14

查看报道

7月木器会在线报名
06-26 14:16:13

 报名入口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颁证仪式
06-25 15:19:40

查看颁证仪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李永亮致辞
06-25 15:19:07

查看致辞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杰致辞
06-25 15:18:25

查看致辞

2025中国涂料行业产学研用及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在苏州召开
06-25 15:16:57

查看报道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苏州召开
06-25 15:16:09

查看报道

会议议程
06-24 07:50:32

查询议程

官方会议通知
06-18 09:24:25

查看通知

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期待明年再见!
06-26 12:03:46

  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自2019年起,已成功举办5届,本届大会的召开为涂料行业擘画了清晰的前行蓝图,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是对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号召的积极响应,更成功搭建起一座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高端对接交流平台。从当下关键技术难点到未来前沿发展,纳行业之精英,聚业界之智慧,前沿思想碰撞交融,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产业痛点精准把脉,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本次大会凝聚的共识、激发的活力、探索的路径,无疑为整个涂料行业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迈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信,在科技创新引擎的强劲驱动下,涂料行业必将迎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发展新篇章,共同谱写行业繁荣进步的新辉煌!

展商风采
06-26 12:02:32

0I3A0006.JPG

0I3A0121.JPG

0I3A0123.JPG

0I3A0125.JPG

0I3A0127.JPG

0I3A0130.JPG

0I3A0132.JPG

0I3A0133.JPG

0I3A0134.JPG

0I3A0135.JPG

0I3A0136 (1).JPG

0I3A0136.JPG

0I3A0174.JPG

0I3A0175.JPG

0I3A0177.JPG

0I3A0176.JPG

0I3A0178.JPG

0I3A0179.JPG

0I3A0180.JPG

0I3A0182.JPG

0I3A0184.JPG

0I3A0005.JPG

现场花絮
06-26 12:01:27

0I3A0121.JPG

0I3A0141.JPG

0I3A0103.JPG

0I3A0081.JPG

0I3A0198.JPG

0I3A0055.JPG

0I3A0038.JPG

0I3A0059.JPG

0I3A0095.JPG

0I3A0120.JPG

0I3A0143.JPG

0I3A0195.JPG

0I3A0196.JPG

0I3A0197.JPG

0I3A0251.JPG

0I3A0200.JPG

0I3A0199.JPG

0I3A0226.JPG

0I3A0307.JPG

0I3A0248.JPG

0I3A0185.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齐祥昭:大会总结
06-26 11:50:53

0I3A0176.JPG

  齐祥昭总结指出,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以“前沿引领、数字赋能”为主题,汇聚了行业顶尖智慧,共同探讨了中国涂料工业的技术变革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成果丰硕、意义深远。

  大会有两大特点,三大特色。

  两大特点:

  (1)前沿技术集中展示。大会围绕“涂料技术创新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辐射固化技术、高性能与特殊功能性涂料、智能涂料、数字化技术”等核心议题,展示了水性涂料、辐射化涂料、生物基涂料等绿色产品的突破性进展,以及A1技术、智能涂装装备等创新应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

  (2)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的专家分享了30余项关键技术报告,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深化。通过产学研用及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涂料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同时涂料上下游企业就原材料创新、涂装工艺优化等达成合作意向,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韧性。

  三大特色:

  (1)全面性:多维度探讨技术前沿与行业趋势。

  技术领域全覆盖,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如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高性能与特殊功能性涂料)、智能涂料、生物基材料、纳米改性技术等前沿方向,覆盖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

  (2)权威性:顶尖专家与标杆实践引领行业。

  学术与产业权威齐聚,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分享尖端研究成果,重点标杆企业发布创新案例,引领涂料上下游共同发展。

  (3)全覆盖:精准触达全行业生态角色。

  参会主体多元,大学教授、研究生,科研院所人员,涂料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设备生产商等人员共同参与,探讨涂料上下游协同技术突破。

  未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搭建更开放的技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推动政策与标准落地,助力企业绿色转型: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协助加强人才培养,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

  本次大会以全景视角展现技术路线图,以权威声音定调发展方向,以生态联动实现资源整合,为中国涂料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坐标与协作框架,显著助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迈进。

  当前全球涂料工业正处于技术革命与产业重构的关键期。让我们以本次大会为起点,携手共进,将共识转化为行动,以创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书写中国涂料工业的绿色未来!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期待2026年我们再相聚!谢谢大家!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效玉:小结与点评
06-26 11:35:31

0I3A0155.JPG

  这次大会报告基础性研究和原创性技术较多,报告来自各大院校和研究院所,水平很高,有内容,有看点,希望以后继续发扬。

  (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是基础,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技术,有了新技术也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基础的研究工作。

  (2)整个报告注重环保和双碳目标,包括生物基应用、光固化、光响应等方面的报告。希望今后还有无溶剂涂料、新质生产力用涂料(储能、风电、航空航天、半导体)方面的报告

  (3)人工智能板块的引入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将助力涂料行业发展,大型企业都将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对我们技术进步有极大推动作用。

  (4)希望行业头部企业也有一些基础研究方面的报告,企业的科学家们的创新要有新高度。

  (5)很多高校的报告都结合了实际在企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用结合得非常好,今后要加深融合。

  希望各位教授今后多做基础性研究,比如配方设计中树脂对多种材料的关系问题、流变学、老化的研究等;继续加深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助推行业取得创新发展。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董亮亮:用于乳液体系分离的气体响应性分离膜
06-26 11:15:18

0I3A0149.JPG

  报告指出,石化行业、涂料行业、日化行业都产生大量乳液废水,废水中还有不同物质,对分离技术提出较高要求。相比其他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乳液废水处理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董亮亮团队聚焦于构筑膜表面性质与微孔结构动态调控的乳液分离膜,实现对不同乳液废水体系的广谱分离(一膜多用)。

  研究工作一:CO2响应性聚合物设计与制备。以叔胺体基作为响应基元,进行CO2响应性聚合物设计。调控聚合物链组成、结构等,构建CO2响应性聚合物材料库。材料具有优异的气体响应性及稳定性,为后续高性能膜奠定材料基础。

  研究工作二:毛细力驱动限域组装CO2响应型分离膜。采用毛细力驱动-限域组装策略,构建CO2响应型乳液分离膜。在CO2/N2刺激下,膜表面可在超亲水/超疏水间进行可逆转变。基于可调聚合物链段构象,实现对不同微米乳液高效分离。其中,N2响应:范德华力为主,膜对油分子吸附能高于水分子;CO2响应:氢键主为主,膜对水分子吸附能高于油分子。

  研究工作三:具有核-壳结构的CO2响应型分离膜构筑。采用涂覆-机械编织联用策略,构建CO2响应型乳液分离膜。调控编织过程中经/纬线的数量,实现对膜孔径的精准调控;通过CO2/N2 的交替刺激,实现对膜表面粗糙度的可控调节。实现对不同类型纳米乳液高效分离,分离尺寸最小(<25 nm)。

  研究工作四:CO2/光热双重响应型分离膜构筑。通过引入GO中间层,构建CO2/光热双重响应型乳液分离膜。基于GO的光热效应,显著降低了降低了膜的响应弛豫时间。通过二维低场核磁揭示CO2/光热响应下膜对不同乳液吸附行为。膜对不同类型多重乳液具有高效分离,分离效率大于99.6%。

  研究工作五:CO2响应型乳液分离膜的规模化制备。设计了CO2响应型乳液分离膜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制备。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CO2响应型乳液分离膜的工业应用。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为立:六方氮化硼表面改性及其在功能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06-26 10:55:03

0I3A0129.JPG

  对于我们熟知的涂层防护策略来说,最常见的就是环氧树脂涂料。为了改善环氧涂料性能,添加各种纳米填料与树脂基体复合,使其在微观尺寸上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延长破坏性介质通径,大幅度改善树脂的机械性能和防腐性能,并且可以赋予树脂基体一些新功能,如导热性能、防污性能。通常,聚合物纳米复合涂层的简单模型主要由聚合物树脂和无机纳米颗粒填料(纳米填料)组成。

  李为立教授的课题就是选用六方氮化硼(h-BN)这样一种类似石墨烯的层状材料,层间是依靠很弱的范德华力相结合的。它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导热性,绝缘性,可以避免电偶腐蚀的发生,并且还可以作为优良的物理屏障,保护金属免受腐蚀介质的侵蚀。研究就聚焦于既利用其优势,又要规避它的缺点,提升其在涂料中的分散性。

  研究方案设计为第一步,对六方氮化硼表面包覆改性,形成异构形貌的复合填料,以抑制片层结构纳米填料在树脂中的堆叠。第二步,功能有机小分子修饰复合填料表面,以功能化基于六方氮化硼的复合填料。解决传统防腐材料导热性差、金属材料易腐蚀的矛盾,广泛应用于高腐蚀+高导热需求的交叉领域。

  报告介绍了介孔SiO2表面包覆h-BN及其功能化。

  方案一真空吸附苯丙三氮唑(BTA)。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在BN表面原位生长硅球,刻蚀去除模板剂后在形成的介孔载体中填充缓蚀剂BTA,最后作为一种填料粉体加入油性环氧树脂涂料中,调整添加比例测试其相关性能变化。经测试表明,该涂层力学性能、导热性能、耐腐蚀性优异。

  方案二原位接枝生长儿茶酚(Ur)。由于BN的惰性影响,采用以上技术在BN表面原位生长硅球,再对硅球接枝漆酚这样一种天然的有机材料,从而添加进环氧树脂涂料中测试其带来的邻苯二酚基团与金属基体形成钝化膜从而提升涂层的防护性能的影响。制备的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防腐蚀性能优异。

  研究成功以介孔硅在h-BN表面原位生长改性,填料在涂层中均匀分散,构建三维导热网络并形成“迷宫效应”,使复合涂层力学性能优异、涂层导热性能提升。分别通过真空负载和原位接枝方式,优化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以及儿茶酚(Ur)在介孔硅中的富集,达到复合填料的缓蚀效果,赋予涂层优良抗腐蚀性。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优青刘承果:高性能与功能型生物基光固化涂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06-26 10:35:43

0I3A0108.JPG

  利用天然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制备光固化材料,对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光固化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油、天然酚、天然酸等由于产量丰富、价格低廉、结构易于改性以及生物可降解性而备受青睐。

  刘承果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高性能和功(智)能型生物基光固化涂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其中高性能的生物基光固化涂料主要包含环氧丙烯酸酯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型和其他新型的丙烯酸酯型;功(智)能型生物基光固化涂料则主要包含自修复型、超疏水型、低收缩型等。

  在高性能的生物基光固化涂料领域包括:

  (一)油脂基环氧丙烯酸酯型。通过利用预先合成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化马来酸酯对环氧大豆油进行改性,获得了兼具高官能度与刚性位阻结构的植物油基环氧丙烯酸酯光敏预聚体,进而利用该预聚体制得了高性能的植物油基环氧丙烯酸酯型光固化涂料;其性能比传统的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商品明显要好。

  (二)油脂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型。合成了高官能度的植物油基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光敏预聚体。引入橡胶籽油(RSO)和光皮树果油(WFO),实现多羟基化和多丙烯酸酯化。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等涂膜性能良好。与同类植物油基PUA光固化材料比较硬度更好,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固化速度快。

  (三)新型油脂基丙烯酸酯型。利用桐油、柠檬酸和愈创木酚,合成了新型的光敏预聚体与稀释单体。利用桐油,在微波辅助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的桐油基光敏预聚体,并与所合成的苹果酸基稀释剂构建了基于动态羟基–酯键的生物基光固化材料;该材料展示了优良的热/力学性能、自修复性、可回收加工性、可塑性及形状记忆性。由于该材料从原料、合成、固化以及终端应用均具有绿色特征,因此该材料可被称为“超级绿色材料”。

  在功(智)能型生物基光固化涂料领域包括:

  (一)自修复/可回收型光固化涂料。利用动态共价键(DCB),可进一步降低光固化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并赋予材料更多的先进功能;利用环氧橡胶籽油和衣康酸,合成了新型的光敏预聚体,性能以及光固化动力学良好,具有自修复性、可焊接性、形状记忆、可塑性与可回收加工性;利用桐油和苹果酸,分别合成了新型的光敏预聚体和稀释单体,性能及光固化动力学良好,具有应力松弛、形状记忆、可塑性、自修复性、可焊接性、可回收加工性;还合成超级绿色涂料。

  (二)超疏水型光固化涂料。利用所合成的三官能度蓖麻油基硫醇,制备了新型的蓖麻油基光固化涂层,疏水性能可通过改变疏水SiO2纳米粒子的含量进行调控,制备方法具有普适性,并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此外,还利用所合成的六官能度蓖麻油基硫醇,制备了新型的蓖麻油基光固化涂层。

  刘承果教授揭示了所得材料的构效关系、自修复/可回收机制等,为该类材料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生物质、绿色合成方法与技术、动态共价键化学的结合使得该类材料可持续性更好、功能性更丰富。植物油、天然酚/酸等是合成光敏树脂的理想原材料,因此,生物基光固化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从而改变光固化材料产业的现有格局。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申亮:水性环氧底面合一涂料创新性解决方案
06-26 10:16:25

0I3A0100.JPG

  在工业涂装领域,传统多涂层体系存在施工复杂、成本高、VOC排放量大等痛点,而现有底面合一涂料普遍面临防腐性不足、装饰性差及环境兼容性低等挑战。申亮教授介绍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付长青、申亮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该团队基于分子设计与工艺创新,开发了一种新型水性环氧底面合一涂料,通过固化剂–树脂协同优化,实现了单涂层兼具重防腐、高装饰、长效稳定及绿色环保的多功能集成。

  该创新方案具有5大特点:(1)无防锈颜料,1~2种颜料,2~4种填料。颜填料仅用二氧化钛,创新配方盐雾超过48h,优异的湿态附着力。(2)耐盐雾性能优异、光泽稳定、活化期内黏度稳定、耐盐雾性能稳定。膜厚12~14 μm,耐盐雾240 h;膜厚21~24 μm,耐盐雾480 h;膜厚22~28 μm,耐盐雾624 h;膜厚30~35 μm,耐盐雾792 h;膜厚45~48 μm,耐盐雾大于1000 h;膜厚51~57 μm,耐盐雾大于1500 h。(3)光泽稳定。高、低温、自干等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光泽差异小。35 ℃下Pot-Life内光泽稳定。(4)活化期内黏度稳定。35 ℃下Pot-Life内黏度稳定。(5)耐盐雾稳定。35 ℃下Pot-Life内耐盐雾性能稳定,涂料50 ℃热储后耐盐雾稳定,50 ℃热储15 d后耐盐雾稳定,50 ℃热储16 d后耐盐雾稳定。

  报告最后展示了该方案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该技术已在汽车零配件领域完成规模化应用验证,为绿色高效涂装提供了革新性解决方案,推动了水性涂料在高端工业防护领域的技术迭代。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效玉:模块六:特种功能涂料及材料
06-26 10:15:58

0I3A0157.JPG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方亮:多光谱集成调控功能基元设计与光能调控复合涂层应用研究
06-26 09:50:59

0I3A0084.JPG

  方亮教授团队为解决传统光学功能颜填料存在的功能单一、分散性差、稳定性不佳等问题,以多光谱集成调控功能填料的设计与合成为核心,开发了多种结构形貌调控和分散分布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光能调控复合涂料,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丰富了应用场景。

  开发的新型功能基元包括:(1)近红外高反射–红外选择性辐射有色降温颜料,可实现可见光全吸收、近红外高反射和红外波段的选择性辐射效果;(2)高稳定有机染料–无机矿物杂化颜料,可实现对叶绿素、变色染料等稳定性与分散性的提升;(3)纳米级核壳结构稀土转光剂,可应用于无机增透液、有机涂层等体系,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转换成各波段可见光;(4)环氧树脂微球包覆有机染料/无机颜料,将小分子助剂、各类颜填料包覆在单一体系中,实现多光谱吸收的有效集成,提升多种颜填料复配使用时的分散性;(5)石墨烯基防腐光热填料,基于氧化铈担载的石墨烯纳米片层,从物理隔绝与化学反应两方面提升防腐效果,并利用其光热效应可用于光热自修复或防覆冰涂层等领域。

  方亮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新型无机功能颜填料方面有:(1)过渡金属酸盐协效冷颜料。(2)轻金属矿物基光热调控颜填料。包括镁铝水滑石基有机杂化颜料:天然染料、变色染料;稀土掺杂钙矾石光热调控填料;硅基复合稀土基光热调控填料(SiO2包裹改性无机稀土荧光材料、中空SiO2包裹无机稀土荧光胶囊材料)。(3)光热集成多功能纳米材料。包括光热-防腐碳基纳米材料等。

  在新型有机功能助剂/填料方面:(1)接枝改性法构筑光谱调控大分子助剂。包括含酯基配体稀土配合物的构筑及其与抗氧剂的同步接枝。(2)环氧复合微球微观结构设计与可控制备。

  报告还对分散分布方式调控与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高速碰撞预混工艺、多层分布状态下光热能量耦合等。

  报告最后分享了坚持四个面向的A2S2复合材料开发与实际应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光谱调控智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光热响应→光功能材料智能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光谱特征选择性抑制高分子涂层;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光热一体化调控高分子复合涂层(现代设施农业高效光热提质增效功能材料:转光增温膜、透明降温涂料、高反射涂层,光伏组件玻璃用增透转光涂层:单一有机增透转光涂层、BIPV用单一无机转光彩色涂层,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实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袭锴:新型有机硅杂化功能涂料
06-26 09:30:43

0I3A0075.JPG

  有机硅改性涂层具有高耐温、耐候、抗污等优势,但传统有机硅存在与通用聚合物相容性差,易相分离等挑战,大幅影响高性能有机硅杂化涂层的应用。

  袭锴教授表示,超支化聚硅氧烷作为一类具备高度支化拓扑结构和丰富可修饰末端官能团的先进聚合物材料,凭借其硅氧键高键能特性赋予的优异耐热性、分子链高反应活性、与多元基体材料的高度相容性及结构可设计性,在特种功能涂料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与环氧树脂、聚氨酯及硅橡胶等传统涂料体系的化学共聚或物理复合,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加入能够有效调控涂层微观网络结构,显著提升涂层的耐高温性能、机械强度及化学稳定性。同时,其高交联硅氧骨架与反应性官能团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材料耐候性的同时优化了二者的界面相容性,从而显著提升涂层的黏结强度与使用寿命。

  因此,基于分子结构的精准设计,通过超支化聚硅氧烷功能化修饰引入特定基团,实现一系列有机硅杂化涂层的多功能制备。该类有机硅杂化功能涂层在实现基本防护性能的前提下,同步赋予抗菌、防霉、阻燃及气体阻隔等特种功能,满足极端环境装备防护、医疗设施表面处理、建筑防火及食品包装等高端领域对涂料的复合性能要求。此类材料的开发为高性能功能涂料提供了革新性技术路径,在推动特种涂层技术进步和工业应用拓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高性能有机硅-酚醛杂化耐温涂层。新型超支化树脂,适用于耐温有机硅涂料的改性研究。酚醛树脂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耐烧蚀材料,具备优异的耐热性、阻燃性以及尺寸稳定性。然而,酚醛树脂与硅橡胶在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使得酚醛树脂在硅橡胶基体中难以均匀分散。采用超支化技术,可以实现二者的结合,经试验测试,显著提升的抗烧蚀能力,具有显著的热防护效果。

  (2)有机硅丁羟杂化防腐抗污柔性涂层。通过异氰酸酯对端羟基聚丁二烯进行改性,并结合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功能化处理,成功制备了硅烷封端聚丁二烯。将其与含有苯并咪唑功能基团的超支化聚硅氧烷复合后,通过室温缩聚反应固化,形成具有显著机械强度与韧性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弹性体材料体系。经测试表明,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材料的耐磨性能。此外,交联密度的提高与低表面能化学键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弹性体材料的抗溶剂性能。同时,交联密度的提升和苯基等具有高位阻特征基团的引入提升了材料气体阻隔性能。还具有优良的静态海水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

  (3)含磷有机硅杂化涂层。相较于小分子磷系阻燃剂,磷改性超支化有机硅聚合物改性聚氨酯材料具备更为优异的成膜性和抗滴落性能。此类含磷超支化有机硅聚合物具备羟甲基活性基团,可与NCO反应,实现聚氨酯泡沫材料原位制备,赋予泡沫材料优异阻燃特性,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4)光固化有机硅杂化材料。该材料具有施工简易,成型快速,粘接性好的特点。在温度85℃、湿度85%RH的环境下,对实验样品进行可靠性测试实验,黏结性剪切强度衰减率≤10%(金属/塑料)。耐热性、透过率及介电性能优异,固化时间短,拉剪强度、附着力良好。报告还介绍了基于阳离子聚合的延迟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袭锴教授最后表示,新型硅树脂在特种功能材料改性增效方面极具前景。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朱爱萍:新型环境友好型防污材料及其在导电防污涂料中的应用
06-26 09:10:47

0I3A0064.JPG

  朱爱萍教授报告指出,揭示并阻断从分子级条件膜到微生物膜形成的级联反应机制,是构建防污涂料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导电聚合物基防污剂——导电聚合物PANI制备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但要解决可规模化制备、低毒无毒性、高效抗菌防污、海洋生物相容问题。

  针对海洋防污涂料在环境友好性和长效性方面的长期挑战,朱爱萍教授研究首先将聚苯胺调控成纳米棒形貌,进一步研究铜盐高效掺杂聚苯胺的影响因素,设计无毒高效防污材料Cu@PANI。相比ES-PANI,EB-PANI易于发生溶剂化作用,分子链溶胀,便于金属离子掺杂。

  Cu@PANI的电导率与铜的掺杂量密切相关,这影响电子的离域。Cu@PANI在溶液中的渗出量取决于2个因素:(1)介质中的阳离子浓度;(2)Cu@PANI的结构。Cu@PANI-20在水中离子交换后最大程度地生成ES-PANI-20以及Cu+@PANI-20,因此,具有最高的ROS活性。Cu@PANI-10在水中离子交换后最小程度地生成ES-PANI-10以及Cu+@PANI-10,因此,具有最低的ROS活性。

  抗菌测试结果表明,Cu@PANI具有优异抗菌性能,掺杂20%铜的Cu@PAN对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BC)分别低至2 μg/mL和4 μg/mL。重点研究其在中性海洋环境中的毒性评估、抑菌抗藻机制。进一步构建基于Cu@PANI的导电防污涂料,通过多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友好与长效海洋防污。重点揭示并优化涂料导电防污及其纳米组分多种防污活性[静电、活性氧(ROS)及纳米效应]的协同作用以有效阻断条件膜与微生物膜的形成。为实现环境友好长效海洋防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浙江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张庆华:智能仿生海洋防污涂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06-26 08:50:53

0I3A0053.JPG

  海洋装备面临着严重的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问题,造成一系列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张庆华教授介绍了国内外防污涂料技术发展现状,表示防污涂层研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目前主流防污涂层均含防污剂且用量较大,需要环境友好型多功能长效涂层。当前高端海洋防污涂料被国外垄断,核心防污树脂受制国外公司。

  张庆华课题组提出了线性无锡自抛光防污涂层的“设计”理念。采用纳米微胶囊涂层防污技术,利用不同水解单元协同作用,在整个配套服役期间持续均匀释放合适数量的生物杀虫剂及防污剂,防止污损生物的附着,提高服役周期,减少毒杀剂用量。可实现线性抛光、表面减阻、施工便利。课题组还开发了氟硅低表面能长效绿色防污涂层,发展了系列二维协同纳米复合超双疏涂层的高效制备技术。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单一性能涂料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根据多机制协同抗污分子结构设计原理,要开发多功能氟硅涂料。

  张庆华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智能仿生多功能海洋防污涂料的设计开发。开发润滑液响应性可逆锁联的智能超润滑防污涂层,进一步利用硅藻土复合SiO2,通过粗糙结构吸附储存低粘度硅油;有机硅基质:侧链环氧官能团 涂层表面(CPSC)呈类固体状态且无动态油膜,具有极佳滑动性能并避免润滑液损耗。此外,在润滑剂和基质之间引入了香豆素可逆化学键,结合香豆素的抗菌机制,实现了润滑剂的抗流失稳定性、可控释放,以及涂层的持久海洋防污效果。在以上基础上,还开发了仿箭毒蛙智能响应性超润滑防污涂层。制备响应性功能润滑液(PL)引入有机硅聚合物基体制备一种新型SPIPS涂层,兼具润滑性和防污剂响应释放性能,从而有效增强“空窗期”防污性能。实验又进一步制备了多机制4D响应的智能超润滑纤毛防污涂层。通过多种刺激调控涂层在时间&空间上的响应性防污行为,实现四维智能按需精确防污。另外,课题组还制备出仿珍珠防污防腐一体化的异质结低表面能涂层。成功合成了二维纳米花状异质结,有效地增强了了二维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与稳定性。实验还开发了仿珍珠防污防腐一体化的异质结低表面能涂层。

  课题组发展了高性能二维纳米片填充的长效防腐涂料。以玻璃鳞片、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纳米片具有优异的阻隔屏蔽作用与强化涂层防腐性能。

  报告展示了多功能长效海洋工程装备防护涂层的应用验证,均取得良好收效。

  张庆华教授团队研制了系列攻防兼备的防污体系。攻克了水解型丙烯酸硅技术壁垒,攻克了纳米微胶囊防污树脂关键技术,开发了多尺度多机制协同抗污树脂体系,开发了氟硅低模量防污树脂及其涂层配套体系。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李效玉:共聚物乳胶粒子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
06-26 08:31:03

0I3A0039.JPG

  共聚物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对乳胶漆成膜过程和涂膜性能十分重要。如何控制合成设定结构的共聚物乳胶粒子是聚合物乳胶生产企业所关注的问题。通常利用乳液聚合的非均相性,采用分步种子聚合的方法,合成一些设定结构的共聚物乳胶粒子。了解聚合过程中共聚物乳胶粒子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控制合成设定形态结构共聚物乳胶粒子十分重要。

  李效玉教授介绍了团队制备出的用于制备乳胶漆的聚合物乳胶形态结构,如多核结构、草莓型结构、核壳结构、空心结构、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等。采用种子聚合法合成核壳结构的乳胶粒子形成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其中,核壳结构可有“正相”和“反相”:正相:第一单体为苯乙烯,第二单体为丙烯酸丁酯;反相:第一单体为丙烯酸丁酯,第二单体为苯乙烯。

  研究采用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获取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分子波普信息,结合光散射仪、差热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核磁仪、电子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在线获取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中单体反应情况,共聚物乳胶粒子形成情况等结构信息,从而揭示乳胶粒子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

  以典型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共聚合、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等反应体系展开工作,获取了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所需的乳胶粒子形成过程的基础数据,建立了聚合转化率、核壳结构粒子各层厚度、核壳层间的中间层层厚度、残余单体含量、共聚物组成、固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采用分步种子聚合方法,将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乳胶作为种子,苯乙烯单体作为第二单体进行分步种子聚合时,首先形成苯乙烯聚合物在壳层分布的乳胶粒子,当苯乙烯单体加入和转化约为50%时,核壳结构乳胶粒子形态发生了相翻转,丙烯酸丁酯聚合物相成为壳层,苯乙烯聚合物进入核层。实验发现核壳乳胶粒子的核层与壳层之间有一个过渡层,过渡层是核层聚合物与壳层聚合物的互穿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介于核层和壳层之间;随着分步种子聚合反应的进行,壳层生成后,过渡层也逐渐产生。

  报告分享了种子聚合物交联剂用量对乳胶粒形态的影响、草莓结构粒子控制合成、六层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其成膜性能、三层核壳结构乳胶粒子形貌及成膜过程设计,这种三层核壳结构夏季不发黏,耐候性良好。

  报告最后介绍了PSQ/PS杂化乳胶粒子形态控制合成、PSQ/P(St-BA-FA)核壳乳胶粒子的合成与表征、超支化改性环氧/聚丙烯酸酯复合核壳乳胶形态结构等。

0I3A0035.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委 刘宪文主持:模块五:特种功能/智能涂料
06-26 08:30:24

0I3A0047.JPG

 
26日上午议程
06-25 20:03:45

会议议程_05

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李璐:稀土辐射致冷涂料与红外辐射涂料在节能降碳领域的创新应用
06-25 17:55:50

0I3A0432.JPG

  稀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其独特的4f电子层结构赋予了优异的磁、光、电等物理特性,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其应用范围覆盖41个工业大类。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通过稀土元素掺杂调整材料的带隙能和晶格结构,调控优化其在可见–红外区域的光学性质,研制应用于建筑外墙、建筑玻璃和工业窑炉的稀土基节能涂层技术,为建筑节能与工业窑炉改造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稀土辐射致冷涂料应用于建筑外墙,具备高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率(0.94)和大气窗口(8~13 μm)发射率(0.96)。一方面显著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另一方面,以低温外太空为冷源,通过辐射散热实现被动式降温。该双效协同机制可使建筑表面温度降低20 ℃以上,内部温度降低5~8 ℃,有效降低建筑制冷能耗。相较于传统空调制冷,该技术无需能耗即可实现持续降温,尤其适用于高温高辐射地区的建筑外墙。稀土纳米断热涂料应用于建筑玻璃,可见光透过率70%以上,红外阻隔率95%以上,在保持良好透光性的同时大幅减少热量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从而实现高效隔热,某商业综合体4 000 m2穹顶的应用数据显示,该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近61 t。

  稀土红外辐射涂料具有高红外发射率(0.95),涂覆于高温窑炉耐材表面,能够高效地吸收、辐射红外线,强化炉内辐射传热,提高炉温均匀性和热能使用效率,在高炉热风炉、轧钢加热炉、辊道窑、梭式窑、推板窑、干燥窑等窑炉上使用,综合节能率5.12%~19.30%,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减少废气排放、延长耐材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基于稀土元素光热特性调控的三大涂层技术,在建筑节能与工业窑炉能效提升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浩: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设计与器件性能优化
06-25 17:35:37

0I3A0427.JPG

  张浩团队围绕晶体特征提取与高精度构效关系、晶体结构的筛选与条件生成两方面训练生成晶体算法。人工智能研究晶体范式为:数据库准备+原子嵌入+模型架构=高准确率预测模型。如果想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就要想办法改进原子嵌入环节和模型编写环节。目前,在模型的编写方面,已经有很多效果很好的模型,比如CGCNN、ALIGNN、MEGNet等。但是,一个事实是,在原子嵌入环节,目前还仍未有相关研究和优化措施,忽视了原子嵌入对于模型整体效能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突破创新就集中在原子嵌入这个环节,并设法让嵌入突破有限数据的约束。我们采用了“前端嵌入+后端GNN”新型算法架构,摒弃传统图神经网络架构,使用Transformer架构。ct-UAEs:通用原子嵌入策略的深度学习晶体物性算法模型。ct-UAEs在钙钛矿光伏材料上的应用表明,在此类以“数据稀缺”为特征的任务中,通用原子嵌入表现突出,在形成能模型上取得34%的效果提升。报告介绍了基于数据驱动设计的新型混合钙钛矿光伏材料预测。

  报告分享了基于深度生成模型实现跨维度新材料规模发现,即根据物性生成材料,建立VQCrystal算法模型。第一步,建立编码器。输入晶体结构信息 (原子序数、分数坐标、晶胞基矢);输入局部特征——Transformer网络提取;输入全局特征——SE(3)-等变GNN (CSPNet)和GCN结合提取。第二步,向量量化。分层结构,使用残差量化 (RQ);量化局部和全局特征为离散编码(zl, zg)。第三步,生成解码器。基于连接局部和全局编码(zl, zg),通过MLP预测晶体属性。最后根据Transformer,重构原子坐标和预测晶格参数。

  实际验证表明,基于MP-20数据库训练生成的20789个三维晶体中,经过去除重复项、镧系元素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筛选(带隙(Eg)在0.5到2.5 eV之间,形成能(Ef)低于-0.5 eV/原子)后,经去重后最终选择了92个晶体。DFT验证表明,其中62.22%的带隙和99%的形成能在目标范围内。VQCrystal被应用于C2DB数据库,生成了12000个结构。经过与上述类似的过滤过程后,在23个筛选出的弛豫材料中,73.91%的材料的形成能低于-1 eV/atom,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张浩总结指出,通用原子嵌入算法,可用于新材料预测,从而优化器件性能。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国彬:用AI研发+检测为涂料产业创新插上智慧的翅膀
06-25 17:15:04

0I3A0419.JPG

  张国彬副教授指出,当前化工行业面临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问题,需要以AI破壁,从数据荒漠到产业战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用数据驱动产业突围。第一是通过基于知识图谱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的智能问答系统。原创“知识图谱型数据库及检索增强技术”破解无人指导难题,实现实验方案“自主生成”。第二是高通量装置实现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案快速验证。原创“杂原子掺杂限域锚定制备技术”解决了贵金属催化剂“减量增效”的困境。原创“贵金属催化剂高通量浸渍法制备技术”解决了贵金属催化剂合成效率低难题。第三是建立贵金属催化剂研发智能决策引擎。原创“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双轮驱动技术破解“大海捞针式”配方优化的难题。最后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产品,形成贵金属催化剂智能研发装置。

  针对涂料行业,在生产阶段,通过AI建立生产工业过程模拟及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树脂合成反应关键参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树脂合成反应先进控制方法研究、涂料性能预测模型、涂装设备性能预测模型、涂膜弊病缺陷识别模型、涂料研发质量检测数据集与知识库、基于检索增强和微调技术的涂料研发对话模型、工厂黑灯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研发黑灯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在实施阶段,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涂料模型应用架构及场景规划与项目组织贯穿“客户需求——生产工艺——客户施工工艺”全流程。构建一个具有一定智能交互能力的AI涂料的“智能体”,能够优化设计,低成本满足客户多方位需求。

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胡广君:AI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化工材料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06-25 16:55:42

0I3A0407.JPG

  2024年以来,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AI)模型与应用层出不穷,AI在不断迭代之下也越来越“好用”,一大批黑科技产品井喷式爆发。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标志着AI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突破了从“无用”到“可用”的技术拐点,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虽然说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还存在不少亟待化解的挑战,短时间内也很难有一个超级智能体解决所有问题,但AI的垂直应用将会率先取得突破。

  胡广君院长报告指出,当前化工材料行业已经看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AI、具身智能(EI)和大数据的结合正使这一天加速到来。如果说自动化是上一个时代化工材料企业的重要关键词,那么智能化将是下一个时代化工材料企业的重要关键词,未来5到10年,化工材料行业将迈入全新的阶段,黑灯工厂、黑灯实验室将逐步普及化。

  AI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化工材料行业带来多重机遇与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制造基地,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美国强在AI技术的原创性,而中国则拥有AI产业化落地和AI应用开发最肥沃的土壤,有望在AI和EI的垂直应用创新上最早取得商业成功。AI具身化(机器人、AR设备等)催生百亿级新材料需求,如轻量化复合材料和柔性传感器,革新“4D任务”(危险、枯燥、脏污、简易)场景。

  AI对行业进行重塑,对化工材料行业进行七维赋能,助力降本增效。研发创新:从依赖经验到精准研发,拓展研发思路,加速新材料研发,优化研发流程,降低研发成本;生产制造:AI成为数字大脑,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智能控制,提升HSE管控水平;设备装置健康管理:AI让设备维保告别经验主义,从故障维修到预测维护,识别与管控风险,减少非计划停车;质量管理: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预测质量变化,降低质检成本和安全风险;市场拓展:推动各行各业全面升级与转型,催生对高端化工新材料的新应用和需求动能;客户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和解决方案,增强客户体验,增加客户黏性;供应链管理:优化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报告对于AI在全球化工50强案例进行了分享。

  胡广君指出,AI重塑全球化工材料行业面临八大挑战,技术瓶颈、数据孤岛和高成本等仍待解决。化工企业不妨通过试点实施、数据先行、学习标杆、建立数字围墙、开发AI材料、成立AI大脑、建立AI生态进行探索实施,从“应用者”迈向“引领者”。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张达威:AI赋能的防腐涂层新材料设计与评价
06-25 16:35:08

0I3A0399.JPG

  受材料/环境诸多因素耦合作用及累积效应的影响,材料腐蚀过程机理十分复杂,对其行为规律的评价是耐蚀材料研发全链条中耗时最长、成本最高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材料制备、表征与评价技术的交叉融合为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范式带来变革性突破。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实验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对材料腐蚀过程的数据采集能力和分析挖掘能力;以数据为驱动,引领材料腐蚀研究方法从经验指导下试错实验向腐蚀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跨越式变革,将大幅度提升耐蚀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和技术水平。

  其中,高通量和自动化实验技术可显著加速耐蚀材料的筛选及其在复杂/耦合影响因素下的腐蚀评价。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材料腐蚀程度/速率的高效预测和成分配比的智能化设计,与传统“试错式”研究方法相比大幅度缩短了腐蚀评价周期,降低了材料研发成本。

  张达威在报告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防腐涂层新材料优化设计与服役评价中的4方面应用案例。

  (1)涂层缓蚀成分筛选:基于多维度分子性质的缓蚀剂智能预测生成。

  (2)缓蚀成分协同优化:基于组合材料芯片技术的缓蚀剂高通量筛选。

  (3)涂层配方工艺优化:基于机器学习的自修复涂层配方智能优化设计。

  (4)涂层性能腐蚀大数据评价:基于腐蚀原位监测的涂层修复-失效机制解析。

中建西南院建筑新材料及新产品创新中心总工程师张卫东:单层结构单组分水性超疏液自清洁涂料及应用
06-25 16:15:57

0I3A0391.JPG

  张卫东在报告中介绍了超疏液涂层材料研究历程。1805年,杨氏润湿理论模型,将超疏水与固体表面的静态接触角θ和界面自由能关联起来;1936年,Wenzel模型建立;1944年,Cassie-Baxter模型建立;1997年,德国科学家威廉巴斯洛团队研究了1000多种植物叶子表面的疏水自清洁,发现以荷叶为代表的植物叶子表面具有微/纳层级粗糙结构,展示出超疏水自清洁的“荷叶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超疏液表面材料的研究热潮。

  经过近30年的研究,在实验室层面,已成功研发出多种超疏水、超疏油以及超双疏自清洁涂层材料。然而,因为该类材料的表面自由能很低,涂层的附着力和耐磨损性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为此,2015年,中国学者路遥博士及其合作伙伴在Science上发文,提出了“黏合剂或双面胶+超疏水涂层”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超疏水涂层的鲁棒性。但严格上来说,并不是便于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的常规“填料+黏合剂”型超疏水涂料。经过近30年研究,实验室层面,已经研发出许多种超疏液自清洁涂层材料,但始终没能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也缺乏相关标准。

  张卫东介绍指出,经过多年潜心专注的研究,其团队在第一代醇分散型超疏液涂层材料和第二代超疏液自清洁粉末涂料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单层结构单组分的“乳液+填料”型水性超疏水和超双疏涂料,且颜色可定制,适用于多种基材表面。具有单组分、常温固化、连续成膜、不掉粉;环保无污染,便于生产、存储和运输;可实现色彩定制,满足装饰性;可适用于粗糙和光滑表面;适用于刚性、柔性多种基材;适用于既有的水性和溶剂型涂膜表面;综合成本低,经济性好等特点。

  经第三方检测,水滴与涂层表面接触角154°;涂层附着力达到最优的0级;经600 h加速老化后,水滴与涂层接触角142°。系列产品相对成熟,已初步应用到建筑内外墙、高速公路护栏、集装箱、汽车轮胎、轮毂等方面,展示出耐久性良好的超疏水或超疏液性能。

悉骋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商务经理王沐:AcryGuard™ Superhydrophobic MP在超疏水领域的解决方案
06-25 15:56:26

0I3A0370.JPG

  王沐在报告中介绍了在AcryGuard™在超疏水领域解决方案,以荷叶效应为灵感源头,基于Cassie-Baxter模型的应用,将"微纳分级结构+低表面能修饰"的自然智慧转化为工业解决方案。

  从荷叶到超疏水涂层。

  显微镜下的荷叶表面,5~15微米的乳突结构上生长着纳米级蜡质晶体,这种"山丘覆绒毛"的复合结构让水滴接触角达到150°以上,而滚动角小于10°——这正是AcryGuard™技术的仿生原型。传统超疏水涂层需先构建粗糙结构再修饰低表面能物质,而AcryGuard™通过丙烯酸酯微粉助剂,在涂料体系中同步实现"微纳结构构"与"低表面能",使涂层接触角稳定在152°-155°,滚动角<10°,达到超疏水材料的严苛标准(接触角>150°,滚动角<10°)。这种技术突破源于对Cassie-Baxter模型的深度理解。该模型揭示:当表面粗糙结构截留空气形成"气垫"时,水滴与固体的实际接触面积可锐减至2-3%,就像"水滴踩在空气席梦思上"。AcryGuard™的电镜图像显示,其表面微米级凸起与纳米级沟壑构成的分级结构,能有效锁住空气层,使水滴在15°倾斜表面即可快速滚落,同时带走98%以上的灰尘颗粒,实现自清洁效应。

  从实验室数据到产业落地。

  在隧道、桥梁水性易清洁涂料配方中添加AcryGuard™(8%)800KF、(8%)2000K以及800KF(5%)和2000K(3%)复配使用。测试数据显示,涂层接触角显著增加,滚动角明显减小,复配使用效果更佳,表明表面微纳结构多级分布优势明显。在磨耗测试中,1000次磨耗量小于20毫克,磨耗1000次后接触角减小量小于3°,这得益于微球在涂层中的均匀分布,不仅构建了“微纳结构”、降低表面能,还因其自身较高硬度增强了耐磨性能。同时,由于氟化物或硅化物在聚合时均匀分布在涂层中,显著提升了涂层的耐擦、耐重复性能。此外,在户外90天和QUV老化试验中,AcryGuard™表现出色,这得益于其微粉本身具备高于一般树脂的耐酸碱、耐盐雾、耐紫外线性能,且微球表面的可反应基团提高了交联度,增强了涂层机械性能,使其更耐久、耐候。产品还具备一定消光性能。

  目前,纺织面料领域客户对AcryGuard™产品表示浓厚兴趣,期望应用于冲锋衣面料,实现防水透气效果。未来,在防污、防菌、防腐、除冰、防雾等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超疏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行业发展。

中远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会成主持 模块四:高性能与特殊功能性涂料/AI技术赋能涂料工业未来发展
06-25 15:55:09

0I3A0377.JPG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杰青姜学松:光交联自褶皱图案化涂层
06-25 15:50:24

0I3A0364.JPG

  表面微纳米图案赋予高分子材料独特的光学、声学、电学、摩擦、浸润和生物性能,因此在表面构建微纳米图案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姜学松教授介绍近期他们课题组开发的一种通过光聚合诱导自褶皱在表面构建自组织图案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低表面能含氟大分子光引发剂在光固化丙烯酸酯涂层体系中形成自组装梯度。在紫外光照射下,单体聚合并发生交联固化,梯度交联导致体系内上下应力失配,从而在表面产生褶皱图案。通过进一步使用掩膜板进行选区光照及程序化曝光,可以制备出有序和无序混合的多层次褶皱图案。

  由于褶皱图案具有类似生物体表面皱纹的形貌以及涂层内部的梯度交联结构和非线性应力分布,所制备的多级次褶皱图案化涂层展现出独特的抗冲击和摩擦力学自适应行为。采用氟化聚氨酯光引发剂制备的光固化涂层(SWMAPS)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在摩擦试验机上进行磨损实验时,经过仅万次往复摩擦后,其表面形貌依然保持完整,摩擦系数也保持稳定。此外,SWMAPS还具备高效率、可控形态、良好的表面机械性能和自恢复性能。自褶皱光固化涂层还能显著提高材料的表面抗冲击性能和韧性。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固化涂层的表面自皱形态和内在层次结构有助于能量耗散和抗冲击性能。

  微纳米褶皱图案光固化涂层具有独特的光学、抗冲击和耐磨性能,并表现出一定的力学自适应性,适用于光学器件、封装和涂层保护等领域。通过光固化交联诱导产生的自褶皱图案具有制备简单、可控性强等优点,这一策略开创了机械力学自适应图案表面的新领域,显著提高了表面涂层材料在各种环境中的耐久性,延长了涂层的使用寿命。

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上海:桥梁钢结构长效防腐与防火的革命性创新技术
06-25 15:10:41

0I3A0352.JPG

  梁上海总工程师在报告中展示了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信和是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并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梁上海指出,持续创新使信和成为细分市场引领者。第一个具备跨海大桥业绩(全配套)的国内品牌,其革命性石墨烯防腐创新技术产品作为行业标杆,锌烯望石墨烯锌粉涂层系统通过NORSOK M-501性能测试,产品应用包括桥梁、基建、风电等超百万吨钢结构。获得国内首张环氧烃类防火认证证书,二十年免维护,可满足桥梁特殊防火要求。

  报告详细介绍了桥梁钢结构长效防腐的革命性创新技术——“锌烯望”。从介绍含锌防腐涂料技术迭代发展进程入手,指出,新一代技术利用石墨烯二维片层结构高效屏蔽作用,大幅度提高了涂料的防腐蚀性能,并赋予涂膜优异的力学性能使涂膜更加坚韧。

  “烯”——独特的石墨烯专利技术,与HG/T 5573—2019石墨烯锌粉底漆标准中对应的石墨烯材料电镜扫描图一致;其独特的二维片层结构使性能(导电、屏蔽、机械等)更加稳定,且更具分散性;

  “望”——超分散专利技术,解决了石墨烯在涂料中分布均匀不团聚,且在两年贮存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解决了涂装和成膜过程中石墨烯在涂层中的排列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涂层的屏蔽性能和锌粉利用率;增强了对底材的润湿性能,附着性能得以提升;

  “锌烯望”——从石墨烯制备到石墨烯涂料生产及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高新技术产品。

  梁上海表示,石墨烯锌粉底漆与传统富锌底漆不同,是石墨烯材料独特片层结构+多种优异性能主导,而不是锌粉主导;优先并一直是原子片层的物理屏蔽主导,而不是传统富锌的阴极保护优先主导;石墨烯活化锌粉,即使低锌含量,有效锌粉利用率高于富锌中锌粉。

  报告展示了锌烯望涂层在耐盐雾测试、耐曝晒测试、抗冲击测试、厚膜抗开裂性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其作为信和的革命性产品已经是信和成为第一个达到应用超百万吨钢结构的石墨烯涂料厂家,从石墨烯制备到石墨烯涂料生产及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同时信和还是第一个石墨烯涂料标准制定单位,第一个在国际(SSPC)上推广石墨烯涂料技术企业。

  报告最后介绍了梁钢结构火灾的危害,并指出要为不同环境选择合适的防火涂料类型,并展示了信和桥梁防火产品的应用案例。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鲍树涛:硫酸法、氯化法钛自粉清洁联产与鲁北生态工业耦合产业化
06-25 14:50:01

0I3A0334.JPG

  鲁北集团是生态环境部等批复认定的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鲁北化工园区是山东省政府认定的山东省首批化工 园区,是省高端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旗下企业30余家,其中控股上市公司1家(鲁北化工600727);资产200亿元,职工6000余人;年产31万吨钛白粉、260万吨氧化铝联产学品、100万吨复合肥、30万吨磷铵、60万吨水泥、100万吨原盐、30万吨甲烷氯化物、2万吨碳酸锂、3万吨磷酸铁联产3万吨磷酸铁锂、5000吨溴素、1万吨有机染颜料。是国家较早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省级及行业批复认定研发平台10个;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5项。

  鲁北化工是硫酸法和氯化法钛自粉生产供应商,下属金海钛业、祥海科技、源海新材料是其主要钛白粉生产企业。面对废硫酸、酸性废水、硫酸亚铁3个硫酸法钛白粉清洁生产的瓶颈难题,鲁北化工开发了转相分离工艺生产钛白粉“白石膏”新技术,实现了化学分解钛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资源化利用;开发磷酸络合脱钛和硫酸浓差结晶除铁新技术,净化后废酸去萃取磷酸,实现了钛白粉废酸高效高值利用;首次开发了钛白粉副产硫酸亚铁制备磷酸联产磷酸铁锂新方法,建成磷酸铁及铁锂联产装置,附加值实现倍增;采用连续酸解钛矿、废酸连续浸等新工艺技术,持续节能挖潜和极限降本,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认定为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钛白粉)。鲁北化工钛白粉清洁生产技术,破解了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高污染”和“高耗能”难题,把废硫酸、钛石膏亚铁值效资源化变成水泥、锂电池材料,实现了硫酸法钛白粉产业的“零”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硫酸法钛白粉副产的废与还原,连续酸浸生产人造金红石,解决了氯化法钛白粉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 实现了硫酸法与氯化耦合稳定联产。

  报告最后介绍了鲁北生态工业模式和营销与合作模式。

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王浩臻:流变核心–气相纳米材料在涂料行业中的协同增效
06-25 14:30:31

0I3A0317.JPG

  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相纳米粉体材料——气相二氧化硅、气相三氧化二铝和气相二氧化钛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设立了国家级气相二氧化硅创新孵化基地。

  王浩臻在报告中介绍了HIFULL®气相法纳米材料的生产工艺和理化特性,包括气相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纳米二氧化钛。气相纳米材料粒径较小:原生粒径7~40 nm;聚集体0.2~0.3 μm;附聚体1~100 μm;呈三维链状结构。气相法二氧化硅原生粒子组成聚集体时, 粒子表面粗糙, 粒子之间的熔合或熔结形成聚集体;聚集体与聚集体之间有弱的范德华力和不规则的嵌合力形成附聚体。气相二氧化硅比表面积大,30~450 m2/g,表面极性强,存在大量Si—OH。使用活性改性剂与气相二氧化硅表面的硅羟基进行反应,改性剂活性基团以化学键的方式接枝至气相二氧化硅表面,从而使得气相二氧化硅呈现不同的性质。而气相法三氧化二铝可用于PET薄膜开口剂,提升荧光灯、粉末涂料流动性,提升喷墨纸涂料的带电性、光泽度、印刷性,提高涂层涂覆的硬度和耐磨性。气相法二氧化钛可用于催化剂载体,光催化反应的活性成分,硅橡胶用热稳定剂,化妆品行业,提高涂层的耐热性等。

  报告讲解了气相二氧化硅在涂料中的作用机理——增稠触变、防流挂、防沉淀、助流抗结、保温隔热、降低导热系数等。最后展示了HIFULL®产品于涂料工业中的推荐应用配套和示例以及相应的分散设备,给出了气相纳米材料在水性工业涂料、防腐富锌涂料、粉末涂料等涂料体系中的应用实际和增强效果。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科技部光响应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感光材料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教授/博导刘仁:光固化材料的固化应力产生机制及其基材附着影响机制研究
06-25 14:10:20

0I3A0301.JPG

  光固化是多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快速高效、绿色环保的光固化技术在商品涂装、印刷、黏结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光固化过程中丙烯酸酯双键的快速交联会限制分子链的移动性,导致内部应力积累,进而导致界面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的降低。因此,探明光固化应力产生机制是发展高性能光固化涂料的关键基础。要研究光固化收缩应力的演化发展与弛豫过程以及光固化涂层材料的基材附着影响机制。明晰固化应力产生机制,探明光固化参数对收缩应力全周期的影响规律,突破应力对涂层附着的影响。

  刘仁教授团队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多尺度框架来解析光聚合过程中应力积累到松弛的全周期演变:(1)光固化应力的生成:采用红外-流变-光联用法通过流变学方法识别凝胶化时的应力起始点;(2)光固化应力的弛豫:通过相角和收缩率分析实时监测链松弛过程;(3)光固化应力的增长:将损耗模量最大值与玻璃化动力学建立机理关联。并通过将固化参数与应力曲线的关联研究构建了温度–强度–时间(TIT)图和时间–温度–转变(TTT)图。

  光强的影响机制表明,辐照剂量决定了凝胶-玻璃化时间,低光强协同延长内应力弛豫窗口期;调节辐照光强,可同步提升储能模量并降低收缩应力。辐照剂量的影响机制表明,光强增加,辐照剂量对收缩率的影响降低,辐照剂量提高,转化率的升高与收缩的受限导致应力增大,附着力降低。温度的影响机制表明,温度显著提升样品黏性,同步延长应力弛豫窗口期;温度升高,收缩应力的积累得到缓解,涂层附着力上升。

  实验建立了光固化过程应力生成-松弛行为的表征方法,探明了内应力的生成机制。(1)光强不影响临界点转化率,但能调节内应力松弛的时间窗口进而影响涂层的附着力;(2)光强增加,辐照剂量对材料收缩率的影响降低;(3)升温可加速应力松弛过程,提升涂层附着力。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杰青严锋:抗菌涂层
06-25 13:50:37

0I3A0294.JPG

  严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每年由微生物感染和腐蚀带来巨大损失。抗菌涂层是一种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抑制或杀灭表面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性涂层。抗菌涂层可用于工业防护、食品工业、医疗领域、建筑与家居等领域。2024年抗菌涂层市场规模达到46亿美元,未来5年内增长至100亿元左右。目前的抗菌涂层主要分为3类:抗污涂层,即减少病原菌的黏附;抗菌涂层,杀灭附着的病原菌;抗菌/抗污涂层,即兼具抗细菌粘附和杀菌的涂层。构建涂层的方法可以分为化学、物理、生物及新兴技术等。

  抗菌涂层按其发挥抗菌作用组分可以分成多种类型,比如金属离子型、光催化型、聚合物型、酶或抗菌肽涂层、微纳米结构抗菌涂层等。金属离子型抗菌涂层通过释放金属离子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功能性涂层,该类涂层在医疗器械、公共设施、水处理等领域应用广泛。光催化型抗菌涂层利用光催化材料(如TiO₂、ZnO等)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物种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新型抗菌技术,可用于医疗器械、建筑表面、纺织品等领域。聚合物型涂层利用抗菌聚合物作为涂层,或在聚合物中掺入抗菌成分赋予材料表面持久抗菌性能的技术,可用于医疗器械、食品包装、水处理和公共设施等领域。酶或抗菌肽涂层将生物活性分子(如酶、抗菌肽)固定在材料表面以赋予其特定抗菌功能,可用于医疗、食品包装、水处理等领域。微纳米结构抗菌涂层结合表面微观结构设计和疏水特性抑制微生物附着和生长的功能材料涂层,可用于医疗器械、海洋防污、食品包装等领域。报告还介绍了各种类型涂层的优缺点。

  严锋团队在聚合抗菌涂层做了部分工作。在PDMS表面接枝阳离子聚合物,并通过阴离子交换将引入氨基酸阴离子,制备具有NO可控缓慢释放的抗菌抗污涂层。聚离子液体是指由离子液体单体聚合生成的,在重复单元上具有阴、阳离子基团的一类离子聚合物,兼具离子液体和高分子聚合物的优良性能。由于聚离子液体同时具备离子液体与聚合物的优点,并且克服了离子液体的流动性,因而近年来成为高分子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严锋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基于聚离子液体抗菌材料与涂层的制备及其应用,根据上市公司亚厦股份合作表明,实现了CO2基阳离子聚氨酯抗菌乳液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

  严锋教授最后指出,抗菌涂层发展了很多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挑战,我国对抗菌涂层需求巨大,国产产品性能需大幅提升,要向多功能纳米复合涂层设计、微纳结构控释技术、智能响应与动态防护、绿色可持续技术方向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亚洲辐射固化协会主席聂俊:中国辐射固化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06-25 13:31:43

0I3A0277.JPG

  聂俊教授在报告中概述了2018–2023年我国光固化市场原材料、配方产品、出口情况等总体行情统计;介绍了北美辐射固化行业市场动态,包括规模、常见技术及未来两年细分市场增长预期;详细阐述了我国辐射固化技术的最新动态,包括在多种功能领域的应用,低挥发性单体、生物基UV树脂、各种光引发剂的开发,光引发前线聚合快速修复技术,以及UV技术在各种领域的前沿应用。

  报告表明辐射固化热点技术将聚焦于低能电子束固化、3D打印、准分子固化技术(172 nm VS 254 nm)、双重固化技术、受限制使用引发剂、单体等的替代技术、可再生光固化材料、光固化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等;并指出了当前辐射固化面临的挑战:应用的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原材料产能急剧增长,传统应用领域日趋饱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技术升级的瓶颈等。聂俊教授最后对辐射固化技术应用新趋势及相关引导性政策法规进行了介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申 亮主持 模块三:辐射固化技术及新材料新技术
06-25 13:30:01

0I3A0341.JPG

25日下午议程
06-25 12:31:26

会议议程_0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斌斌:仿生超疏液海洋防腐防污材料
06-25 11:35:38

0I3A0260.JPG

  张斌斌腐蚀损失是各类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之和的5~10倍。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与控制战略研究》表明,2014腐蚀总成本>2.1万亿元,估算我国2024年腐蚀成本>4.5万亿元,因此开发高校防腐防污措施非常重要,

  受荷叶、弹尾虫等生物体表面特殊浸润性现象启示,仿生超疏液(超疏水、超双疏等)材料的发现与人工制备近年来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其优异的界面不润湿与低表面能特性使其在自清洁、流体减租、油水分离、防结冰、雾气收集、防腐防污、能量捕获、传感器等应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超疏液材料的设计研制为海洋防腐防污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张斌斌研究院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其团队关于仿生超疏液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在海洋防腐防污与低温防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体涉及超疏水表界面材料设计与防腐防污机理,超双疏–超疏热液材料与界面防腐增强行为,超疏液防腐材料界面稳定性强化与长效性提升策略,超疏水防腐涂层的工程应用与技术验证等,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斌斌介绍了团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超疏水防腐防污材料。基于微纳构筑与低表面能策略,采用刻蚀、氧化、水热等构建了超疏水防腐防污材料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一步电沉积、一步水热、一步喷涂等方法实现了超疏水防腐材料的高效获取。通过一步喷涂法构建的超疏水涂层展现出优异防腐性能,Rct和低频模值提升6~9个数量级。模拟高盐高湿大气腐蚀环境,提出了超疏水表面一种潜在的盐粒潮解自融合防护机制。

  (2)超双疏-超疏热液防腐材料。基于纳米颗粒与有机硅烷功能改性构建超双疏功能涂层。涂层展现出低表面能、斥液性,实现不同表面张力液体驱动的自清洁,具有抗腐蚀,耐户外大气腐蚀,可实现液体无损输运与基材适用性。

  (3)疏液界面稳定性强化技术。提高超疏液界面稳定性与耐久性是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包括中间过渡层强化,具有内部均一性的“功能颗粒+粘结剂”复合涂层构建,仿猪笼草液体灌注超滑表面/涂层,纤维嵌入增强型涂层体系构建,赋予涂层损伤-自修复功能,并通过先拆分后组合的方式形成多尺度铠甲结构组装。实现了在高温阻燃、低温延迟结冰、光热融冰等多功能集成与协同防护研究获新进展。

  (4)放大生产、工程应用与技术验证。已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现单次100 kg放大生产与规模制备。已通过山东高速G25混凝土护坡外墙工程应用与技术验证,通过南海“高盐、高湿、高热、高辐照”强腐蚀环境下某装备电子器件表面超疏水防腐测试。

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博士王涛:生物基树脂在涂料中的研究进展
06-25 11:15:07

0I3A0239.JPG

  针对传统有机涂料原料多来自于传统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和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各国对于环保政策的日益趋严,来源广泛、可再生、技术可行、性能优越且可调控的生物基原材料收到广泛关注。

  王涛博士介绍了代表性生物基原材料,包括植物油、木基原材料的结构和主要成分。着重介绍了聚氨酯涂料、环氧涂料、聚酯涂料等生物基涂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反应机理、应用特性等。

  报告最后展示了三木集团生物基产业链。三木利用甘油生产环氧氯丙烷、醇酸树脂(100%固体分,生物基含量80%以上),再通过环氧氯丙烷制备环氧树脂、UV树脂等。利用植物油(酸)制备环氧酯(飞机蒙皮防腐)、环氧化植物油、环氧固化剂、多元醇,通过环氧化植物油制备UV树脂(木器漆、油墨),通过多元醇制备聚氨酯固化剂。此外,还可以通过腰果壳油制备环氧固化剂。

  王涛博士指出,生物基材料具有原料可再生,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利用农林废料提取有效成分;可设计成可降解材料;结构多样,提供多种改性可能,带来独特的性能等有点,但同时也面临着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开发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生物基原料固有的多样性,产品的批次间一致性存在挑战;生物可降解性可能与耐用性的需求相冲突等问题。他表示,展望未来,材料性能要求应放在第一位,生物基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存在巨大的创新潜力。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导梁福鑫:基于Janus材料的水性自分层涂层设计
06-25 10:55:09

0I3A0223.JPG

  Janus材料是指同一颗粒两面具有不同化学组成或性质,具有与界面类似的结构特征。1992年,de Gennes在诺贝尔奖颁奖演讲中,预测了Janus颗粒类似双亲性分子可在液/液界面自组装并且具有明确方向指向,激起了Janus颗粒的研究热潮,Janus材料对促进新材料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Janus颗粒具有两亲特性,在表/界面处能够自组织取向,在基体中能够形成特定聚集结构。基于这一特点,Janus颗粒有望为设计功能涂层提供新的构筑单元。

  梁福鑫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Janus材料化学组成和功能分区设计、宏观形态和微结构调控、材料批量化制备研究进展,探讨了Janus材料在水性自分层涂层设计中的独特作用。他表示,设计合成了有机–无机复合Janus材料,将有机“软”和无机“硬”组成分区集成,使其在界面处能够自组织取向并调控与其他组成的聚集结构,实现涂层的特殊分层和微纳结构设计。以两亲性Janus颗粒为水性涂层添加剂,利用其界面自取向和自分层特点调节涂层不同功能组成空间分布,构筑超薄单颗粒涂层和自分层涂层,赋予涂层超疏水、润滑、耐磨、抗腐蚀、环境响应等功能。

  报告最后展示了基于Janus材料的水性自分层涂层的研究进展。进展1:Janus颗粒构造单元设计合成。发展了组成/功能空间分区和形状各向异性精准可调的Janus材料规模化制备方法。可制备功能微胶囊,实现相变蓄热调温。进展2:Janus颗粒自取向构筑单颗粒超薄涂层。可实现两亲界面取向;疏水/环境响应高分子,微纳结构强化;复杂表面功能涂层。通过有机-无机组分协同作用,Janus颗粒构筑牢固功能涂层,温度响应实现动态浸润性调控;Janus颗粒动态构筑涂层;润滑(有机)与耐磨(无机)功能单颗粒尺度均匀复合。进展3:基于Janus颗粒的水性自分层涂层。实现水性涂层自分层提高组成/功能利用率;还可解耦力学和功能模块,增强多级界面,作用协同,低阈值,可重构。进展4:功能微胶囊自分层涂层。可实现制备海洋防腐、防污自分层涂层;自润滑、自修复、控温多功能自分层涂层等。

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梁红波:光固化航空涂层及低空经济新机遇
06-25 10:35:32

0I3A0208.JPG

  梁红波教授在报告中介绍指出,航空涂层包括飞机蒙皮涂层、飞机舱室涂料、飞机发动机涂料、飞机零部件涂料、特殊专用涂料(包括隔热涂料、阻燃涂料、隐身涂料、防覆冰涂料等)。当前我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C919大型客机、运-20“鲲鹏”大型运输机等多种机型投入使用,2024年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4394架,军用飞机超过3300架,航空涂料市场前景广阔。在商用航空装备生产领域,以PPG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超85%;在军用航空装备生产领域,以灯塔涂料为代表的“国家队”企业占据主要市场。

  辐射固化技术具有高校、节能、经济、环境友好、适应性广的5E特性,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可用于透明座舱罩涂层、标志漆、蒙皮和隐身涂层修补、复合材料成型及飞机修补,产品包括三防漆、包封胶、掩膜、定位、铆接和加固胶黏剂。报告展示了光固化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陶瓷型芯光固化增材制造,通过光固化制造航空仿鲨鱼皮涂层等。梁红波介绍其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包括高耐候光固化氟碳聚氨酯蒙皮涂层、隐身涂层。报告展示了隐身涂层光引发前线聚合快速修复技术设计思路,该课题组合成了一系列快速固化树脂体系和固化剂,突破了光引发“多米诺”固化过程热的传递与控制难题,将隐身涂层长达7天以上的固化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且具有优异的隐身性能。梁红波教授课题组还对航空透明件防护涂层进行了研究,并展示了其设计思路。

  最后,梁红波指出,近年来,发展低空经济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2025年两会报告指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飞行器主要以垂直起降型飞机(VTOL)与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这也是航空航天涂料新的研究领域。

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复旦大学先进涂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端装备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周树学:几种超滑双封端PDMS分子刷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06-25 10:16:49

0I3A0193.JPG

  超滑涂层因其良好的憎液、透明、耐磨和自愈合性能,在抗指纹、防涂鸦、防冰、食品包装和海洋防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周树学教授在报告中介绍指出,本研究选择成本较低、反应活性较高的双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高分子刷,分别引入到聚氨酯涂层、超分子聚合物涂层和有机–无机杂化涂层中,制备了多种PDMS分子刷涂层,以期解决超滑涂层耐久性和制造成本问题,强化双封端PDMS刷涂层的超滑特性。具体有:

  (1)以十八烷基三氯硅烷作为桥接剂,将双端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BHPDMS)接枝到丙烯酸多元醇分子链之上,并用异氰酸酯固化剂固化,制得透明的类液态高分子刷聚氨酯涂层。发现0.5%添加量的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封端BHPDMS4300具有最低的水接触角滞后(10.1°)。十八烷基与双端PDMS分子刷存在超滑协同效应,甚至超越了单端羟丙基PDMS刷改性涂层。

  (2)将缩水甘油醚氧丙基笼状聚倍半硅氧烷(GPOSS)与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UPy)共反应,得到具有超强氢键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GU),并通过简单的高温浸渍法将含有极性端基的BHPDMS插在GU涂层表面,制备出可反复接枝的类液态高分子刷涂层。在游离硅油和嵌入硅油的共同作用下,该涂层具有良好的动态防污性能。当表面润滑组分磨损后,可通过再次高温浸渍BHPDMS实现高分子刷的反复接枝,恢复其憎液性能。

  (3)制备了两种含PDMS链段的两亲性聚硅氧烷溶胶,以此作为乳化剂,将二甲基硅油乳化成纳米尺寸的硅油池,并复合至高度致密的溶胶–凝胶涂层中,得到了具有磨损响应自愈合特性的类液态高分子刷涂层。

  本研究为构建长效稳定且坚固耐磨的超滑涂层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刘仁主持 模块二:新材料新技术
06-25 10:15:05

0I3A0216.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颁证仪式
06-25 10:00:56

0I3A0146.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 刘杰

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效玉教授颁发证书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化工大学 李效玉

0I3A0150.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副会长 丁艳梅

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颁发证书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江南大学 刘 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申 亮

  江苏三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惠正权

  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贤明

0I3A0152.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李效玉

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颁发证书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李文军

  复旦大学 周树学

  上海巴德富新材料有限公司 束树军

  江苏德威涂料有限公司 张晓村

  常州市涂料协会 王留方

  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任六波

0I3A0155.JPG

0I3A0159.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李效玉

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颁发证书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浙江大学 张庆华

  复旦大学 顾广新

  北京理工大学 贺志远

  闽江学院 徐艳莲

  北京化工大学 叶 俊

  湖南怀化学院 舒 友

  中科院理化所中科先投 何 伟

  常州光辉涂料有限公司 吴 竞

  湖北天鹅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万 涛

  金桥德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王景泉

  广州市盛华实业有限公司 曾玉灵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王晓霞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 隋振奎

  浙江长安仁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石少卿

  江苏苏博特船牌制漆有限公司 刘保磊

  南京长江涂料有限公司 陈钊聪

  擎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顾宇昕

  衡水新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杨士国

  山西中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薛晓东

  江苏大使同丰涂料有限公司 戴仁兴

  佛山罗斯夫科技有限公司 唐燕娇

0I3A0162.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李效玉

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副秘书长颁发证书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江南大学 刘 仁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理工大学 贺志远

  北京化工大学 叶 俊

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世名科技中央研究院院长陈德:双碳目标下涂料行业低碳减排技术路径与产业化实践
06-25 09:40:05

0I3A0118.JPG

  陈德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为实现溶剂型涂料削减目标,国家设定强制性节能减排指标,推动涂料工业向循环经济转型,并对国内十环认证、3C认证、绿色设计产品认证以及国外建筑认证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

  陈德表示,当前涂料发展已经进入绿色化+智能化阶段,100%生物基涂料、能源转化型涂料、感知环境自适应涂料等成为发展方向,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涂料逐渐占据市场,原料替代与可再生成技术方兴未艾。而生物基涂料成为低碳发展的主要关注点。2022年全球生物基涂料市场规模已达到9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72亿美元,2024-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7.8%。2023年北美占据全球生物基涂料市场35%的份额,欧洲占30%,亚太地区占25%,其余地区合计占10%。亚太地区正以每年8%的速度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2023年车辆行业(包括汽车和火车)占据了生物基涂料市场50%的份额,家居装饰占30%,其他应用合计占20%。并对生物基涂料的国内外标准体系构建、技术创新现状,废弃物高值化回收,智能化与低碳生产等实现低碳路径进行了介绍。

  陈德在报告中分享了建筑领域、工业与交通领域的低碳产业应用和循环经济实践案例,以及世名科技历史沿革。世名科技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科技研发,2021年为加快推进新材料项目建设,成立世名(苏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2024年确立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持续强化色彩板块科研投入,以电子化学品、可再生和循环经济为着力点,探索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2025年构建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研发平台,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等电子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加速推进ESG战略实施,赋能绿色环保新未来。其色浆可应用于涂料、安全、纺织、光电等多种领域,产品包括水性建筑涂料色浆、水性工业涂料色浆、UV涂料色浆、功能涂料专用纳米分散液、电脑配色通用色浆、环氧涂料色浆、智能配色系统等。公司已取得了“产品碳足迹证书”“ZDHC LEVEL 3”“GRS认证”等,并持续推进“bluesign认证”。

  展望未来,陈德指出,生物基涂料面临成本竞争力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性能平衡难题等挑战,我们应致力于合成技术创新、微藻生物油应用、纳米复合技术、功能型低碳技术发展等。未来,电池涂料、电动汽车涂料、光伏涂层等新能源涂料领域将有爆发性市场增长,多功能集成涂层是发展方向,低碳涂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环保性能 × 政策合规 × 循环生态 = 可持续市场渗透。企业应锚定水性、粉末涂料普及、生物基材料创新、纳米功能化发展,提前布局ESPR、CBAM、REEAM等国际认证要求,形成从原材料(秸秆、微藻)到回收(可降解包装)的全链路减碳的生态闭环。

0I3A0106.JPG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李永亮:石化联合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介绍以及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讨论(以绿色低碳为例)
06-25 09:20:49

0I3A0069.JPG

  李永亮主任首先介绍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总体工作,包括:(1)积极组织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2)组织开展科技发展指南的编制,引导行业创新方向;(3)持续优化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鉴定工作;(4)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行业创新体系;(5)激发创新活力,聚焦基础研究和青年科学家人才培养;(6)积极开展技术成果对接和推广;(7)加强行业知识产权服务工作;(8)推动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发展;(9)积极利用专委会平台拓展业务领域。

  李永亮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虽然部分尚处研发阶段,但其不断涌现的技术突破将深度重构产业体系。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李永亮表示,绿色低碳、人工智能融合、本质安全是石化化工行业发展的三大方向,未来科技发展也将围绕这三大方向进行。其中,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有4个: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碳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埋存;实现绿色和环保路径有3个:物质高效转化、资源循环利用、末端污染高效去除。

0I3A0101.JPG

0I3A0102.JPG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十五五”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6-25 08:55:44

0I3A0084.JPG

  肖劲松所长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他表示当前形势与要求发生重大改变,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新材料成为各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和关注焦点,新地缘政治下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重新定位。因此我们创新体制也产生了变化,由“四唯”向“四个面向”转变,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的不断变革,材料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的变化,未来材料的发展将日新月异。新材料的社会需求将发生深刻变革,未来世界将是一个高度老龄化、智能化、低碳/零碳、共享的社会,只有找准未来社会和产业发展,才能把握材料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他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发挥创新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新材料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对于“十五五”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机遇与重点,肖劲松所长指出,新材料创新发展正在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由“跟随型”阶段转入部分“引领型”。路径一:运用系统思维,从单品突破向全产业链创新转变;路径二:增强创新能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路径三: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路径四:促进绿色安全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路径五:加强上下游对接,多措并举加速材料推广应用;路径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活力。

  报告最后介绍了部分地方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地位及主要措施。他指出,地方新材料产业呈现“三化”——“向新、向绿、向未来”;有色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电子材料和海洋新材料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区域特色化差异化显现,东部地区重点发展创新性和先导性较强、成长性和附加值较高的新材料。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资源新材料;东北地区重点发展服务于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需要、保障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材料;从创新驱动、项目牵引和集群集聚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0I3A0089.JPG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李永亮致辞
06-25 08:43:28

0I3A0075.JPG

  李永亮主任在致辞中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被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涂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报告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将此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方向”和“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充分彰显了国家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报告中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要求,不仅是对新发展格局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我们涂料行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期望。对于未来行业发展,他提出:一要强化源头创新与基础研究;二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三要引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四要深化数字智能技术融合。

  他指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搭建更多像今天这样高水平、高效率的交流对接平台,促进创新思想的碰撞与合作机会的产生。同时,中国石化联也将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努力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务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为我国涂料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0I3A0060.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杰致辞
06-25 08:39:35

0I3A0077.JPG

  刘杰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向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行业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近年来,涂料行业发展取得深刻进展,就是依靠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针对下游新应用,满足市场新需求。当前,受房地产下行影响,建筑和装饰涂料市场占比从51%下降到46%,而工业涂料占比增长至54%,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使我们行业处于结构转型关键期,新型工业化需要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当前,涂料行业竞争加剧,行业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品质提升和服务方式优化来应对同质化“内卷”。

  刘杰指出,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旨在搭建起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正是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将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推动行业行业创新的关键资源,我们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强对接交流,构建长效合作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落地,从而促进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核心竞争力。希望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汇聚专家智慧,共同谋划涂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0I3A0038.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高端装备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桂泰江主持25日上午会议
06-25 08:30:08

0I3A0034.JPG

0I3A0026.JPG

25日上午议程
06-24 23:56:51

会议议程_03

2025中国涂料行业产学研用及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在苏州召开
06-24 15:00:00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苏州召开
06-24 14:00:00

签到现场
06-24 11:06:19

0I3A0025.JPG

0I3A0035.JPG

0I3A0039.JPG

0I3A0036.JPG

0I3A0027.JPG

0I3A0018.JPG

0I3A0061.JPG

0I3A0030.JPG

0I3A0032.JPG

0I3A0014.JPG

0I3A0057.JPG

有朋自远方来,共话“涂”景
06-24 09:00:00

0I3A0003.JPG

会议议程
06-20 16:41:28

yicheng_02-0

会议议程_03

会议议程_04

会议议程_05

地铁交通线路
06-20 14:36:47

会议地点:苏州日航酒店

酒店联系人:谈银芳13862561387

酒店地点: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长江路368号(高德导航

地铁交通线路 地铁1、3号线:狮子山站 下车,5出口出站,步行约200m

直播时间:6月24-26日
6月24-26日·中国苏州 | 2025中国涂料工业未来技术发展大会
返回首页